今年北影节的出票冠军已经出来了,就是《爱在黎明破晓前》,而亚军,是《爱在日落黄昏时》,这个爱情电影系列,为什么这么经久不衰?
Philia
1995年的《爱在黎明破晓前》,各自旅行的杰西和席琳彼此邂逅,一见如故,一起过了大半天,日出之后相互告别。
在九年后的《爱在日落黄昏前》中,杰西成了小说家,写下当年的偶遇故事,结果真与席琳重逢,于是在余晖中选择追求席琳。
又九年后的《爱在午夜降临前》,两人已育有双女,感情与家庭的经营成了日常的课题。
花上十八年、三部长片的体量去诉说这样一个偶遇-重逢-相守的故事,对于一部爱情片而言是相当不寻常的。一方面它琐碎、微不足道,但它所蕴含的真实时间流逝感,是可以和《美国往事》或《灿烂人生》那样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电影去媲美的。
《爱在午夜降临前》
「爱在三部曲」并非什么爱情史诗,它不同于《泰坦尼克号》《廊桥遗梦》或《剪刀手爱德华》这些讲述因阶级/道德/种族障碍而产生的悲壮爱情。
它蕴含的戏剧冲突少之又少,两人之间只是不断地闲聊,并拌嘴。
《爱在午夜降临前》
如同席琳在第二部中所说:「年轻时总以为能遇上许许多多的人。尔后你就明白,所谓机缘,其实也不过那么几次。」这一份机缘也确实值得诉说,值得像第一部中的诗人那样为之写诗吟哦。
在维也纳的一列火车上,来自美国的杰西偶遇了来自法国的席琳,因而改变了行程。在接下去大概十二小时内,他们在维也纳市区结伴漫游,长时间地谈话。就在他们马拉松式的谈话和游历过程中,观众也随之一点一滴了解这两位陌生人的事情,了解他们的故事、恐惧以及理想。
《爱在黎明破晓前》
影片的巧妙就在这里,我们和主角一样,对彼此一无所知,因此我们也进入了认识彼此的全过程,仿佛我们也是杰西、也是席琳。它把暗生的情愫或俏皮(佯装打电话一幕)或诗意(街头艺人写诗)地呈现出来,显得十分真诚而有克制。末尾处,它也大胆掐断性爱,拒绝肤浅地沦为咸湿艳遇。
作为序列第一部,《爱在黎明破晓前》已经显露出它特别的精妙之处。关于激情偶遇的故事不在少数,但《爱在黎明破晓前》之所以好看,不仅仅是因为它讲述了青年男女相见恨晚的美好相遇,还在于影片特意借助海量对白和客观视角,极为自然地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共同的志趣和生命体验。
《爱在黎明破晓前》
而且由于抛弃了对主角身份背景的刻画,影片显露出有别于传统爱情片的品质,把戏剧性重置到最纯粹的男女性别差异和心灵交流上,并在序列三部曲中逐渐加强的社会属性实现自我升华。
今天看来,如果没有续集《爱在日落黄昏前》,《爱在黎明破晓前》必然是不完整的(尽管林克莱特表示最初并没有系列计划),它也就变成林克莱特缅怀自己故事原型女主角的一部带有实验性质的电影,毕竟第一部的叙事在结尾部分还是难掩乏力之处。
《爱在日落黄昏时》
于是在第二部中,我们看到三十出头的两人带着各自的九年经历重逢时,戏剧冲突明显增强了。这表现为杰西彼时还要处理离婚琐事,为回美国还是留在巴黎而纠结,更表现为两个人重逢叙旧过程中对各自过去九年来经历的交换。
杰西说当时他曾重回维也纳赴约(遗憾席琳亲人亡故而没能履约),席琳则曾在纽约三年,都是为了能与彼此重逢。她至今单身,而他离异有子,如今把当年邂逅写成书,来到巴黎宣传,为的是她能读到。
《爱在日落黄昏时》
有趣的是,导演选择让这些「背景」仍然只是大篇幅的对白,并没有直接使用闪回。
这样做,一方面加强了客观作用,把镜头时间严丝合缝地限制起来,另一方面也有效防止了煽情和苦情,而让末尾杰西毅然前去席琳的家,对她展开正式追求的行动符合逻辑,显得深情款款。
九年之后,我们在他们的脸上清楚看到生活带给他们的成长。诚如杰西所言:「我的问题更加严肃,但是我更善于解决他们了。」
重逢所燃起的激情如同余晖般金黄透亮。它以又一个开放式结局呼应第一部的结尾,浪漫至极——哦原来我们曾真爱过,原来我们都曾努力,原来我们都没有忘,原来你也在这里。
《爱在日落黄昏时》
又一个九年过去,《爱在午夜降临前》一开头便告诉观众,杰西和席琳已经有了一对双胞胎女儿,看似幸福快乐,但上一部中透露的杰西的前妻以及前妻之子终于也成了两人感情与家庭生活的一大矛盾来源。
用林克莱特自己的话说,「40 岁的他们已经被现实牢牢拴住。他们都变了。」他们不再是、也不应是当年的 23 岁青年。他们开始为家庭琐事争吵,尽管是以一种「我在说笑,我没说笑」的闪烁。
《爱在午夜降临前》
如果说前两部影片的浪漫和抒情倾向仍然十分强烈,那么这种类型片的观影快感在第三部中被非常写实的生活琐碎冲淡了不少,转而造就了一种浓郁的现实感。但它并非一地鸡毛,而是围绕着家庭、婚姻、女权主义等重要议题,通过诙谐的快人快语不时邀请和调动观众思考。
同时,《爱在午夜降临前》也引入了不少其他角色的大量对白,营造出了一种复调效应,让影片内外前后均显得层次分明。林克莱特使用了不少长镜头,虽然场面调度很小,但仍然充满了张力,依靠的就是这些精心布置的「众声喧哗」。
《爱在午夜降临前》
酒店争吵的一幕让系列观众提心吊胆,吵架现场实在太过写实,鲜活无比。难道这个关于十八年时光造化的故事竟要以分手唏嘘告终?两个有着有趣又有深度的灵魂的青年难道也无法免于鸡零狗碎的侵蚀?
导演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或者说,沉默才是应对咆哮的最佳处理,现实往往也是如此。
不过电影末尾生动地来了一场吵架之后如何修好的教学。杰西玩起时光旅行的小游戏,充满情趣而深情地再表衷心。
《爱在午夜降临前》
我们当然可以指责这一结尾对于三部曲而言显得避重就轻,它远远没有解决问题,只是打出了「爱情」这么一张牌,仿佛一切就能顺水推舟。但这不也正是最好的相处模式吗?
爱情本身不是万能,可是在爱的名义之下,事情变得能够沟通和协商,进而能够解决。
随着镜头缓缓后拉,视野开阔起来,杰西和席琳也成为露天酒吧中若干顾客中的两位,对面是灯火闪烁的城镇,他们也一起构成了闪烁的星座——地面上生活的人群,品尝自己生活的况味。
《爱在午夜降临前》
我们重新想起当初杰西劝诱席琳下车与之同行时所说的:「免得 20 年后当你婚姻不幸福而烦恼时,回顾失去的机会后悔不已。」虽然谈不上「不幸」,但在《爱在午夜降临前》中,杰西与席琳反讽地为自己的情感生活造成了一些难以忽视的缝隙。但是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两个有趣的灵魂可以继续相爱下去,把刺头研磨成调料。
片中一位希腊老人在怀念爱人时说:「爱和爱人就像日出和日落一样,出现了又消失,我们对有些人来说是如此重要,但其实我们只是彼此路过,一切都会随着时间流走。」
这不是悲伤,更不是绝望,而是林克莱特对情爱的诗意注解。
《爱在午夜降临前》
杰西和席琳有幸沐浴在爱情的日光下,他们珍惜并懂得调用这些记忆持续常生活营造,于是他们不至于在午夜降临时,像两艘船在黑夜中擦肩而过。
「爱在三部曲」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极其生动而有说服力地向观众展示了言说和沟通的重要性和有效性。笔者始终记得有一个朋友曾告诉我:如果你总是不说,那又怎么能指责别人不理解你。
自我封闭,自溺于「别人都不懂我」的执念中,毫无意义。无论是情感的缘起,误会的厘清,还是争执的化解,我们都要足够多、足够深入的沟通交流来抵达。
《爱在午夜降临前》
杰西与席琳的故事便是如此。倘若不是一次次马拉松式对话,恐怕他们最初的偶遇仅会沦为活色生香的艳遇炮仗。共同生活的多年来,恐怕也会随时不欢而散。
然而事实是我们已经见证了他们的十八年,而且我们还想再看几个十八年。
在一个又一个的十八年里,我们如何继续相爱,答案已经呼之欲出。